走進西楊家埠村,家家戶戶的墻壁上掛滿了色彩鮮艷的年畫,空氣中似乎都飄蕩著風箏的哨音,年畫和風箏是這里最亮麗的名片。“俺們楊家埠的年畫和風箏,可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以前,這些就是自己家里貼貼,現在國內外的游客都爭著買,還能掙錢嘞!”村民楊春梅熱情地介紹著。
近年來,發展中心這片孕育了風箏、年畫兩大非遺的沃土,聚焦非遺傳承與產業創新雙輪驅動,在產業發展、非遺經濟、文化產品中下功夫、出實招,用非遺技藝的“活態傳承”實現文旅產業的“破圈突圍”,以文化傳承之筆繪就一幅幅文旅融合發展的新畫卷。
多元聯動聚合力 增強產業發展“新動能”
聯合非遺傳承人、企業、村委創新創立紅色紙鳶黨建聯盟,成立楊家埠木版年畫保護協會、齊魯年畫研究院等7個非遺傳習中心(所),給予非遺工坊項目申報優先制支持,助力非遺文化推廣延續,推動文化產業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創新推出“黨支部+公司 ”模式,以西楊家埠村、東冢子后村黨支部為引領,成立濰坊楊家埠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構建起集文化創意產品與風箏、年畫、花燈項目整體研發、生產于一體的共富產業體系,截至目前可實現月銷售風箏等手工文創品5萬余件、年利潤50萬元。
跨界破圈燃熱度 激活非遺經濟“新活力”
依托春節、五一等重要節假日,深度策劃民俗體驗、踏青尋春、休閑度假等主題文旅活動,通過打造沉浸式場景、設計互動性項目、輸出特色化內容,持續釋放“四季有景、節令有戲”的文旅吸引力,截至目前已借春節民俗文化燈會、航天航空國防科普展等活動吸引50余萬游客入園參觀,視頻瀏覽量突破100萬次。牽手頂流IP,邀請中國首批航天員潘占春參觀指導航天航空國防科普展并開展講座,吸引潘姥姥等百萬粉絲網紅走進楊家埠體驗非遺技藝,聯合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等高校打造研學基地,做活“非遺+”文章,賦能文旅產業出圈破題。
雙向破局拓市場 擘畫文化產品“新圖景”
內煉大師級精品,打造4處非遺傳承人工作室,結合傳統文化吉祥寓意,推出“五子奪魁”“國潮風”等200余種文創產品,單店銷售額高達100余萬元。外借東風開新局,赴四川自貢考察學習花燈產業,籌措資金100余萬元聘請四川自貢專業團隊轉型升級花燈產業,銷售收入達200余萬元;積極與新疆紅星二場對接,投資成立楊家埠文創花燈有限公司,促進文化傳播,初步達成花燈燈組訂單30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