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眼下在濰坊市寒亭區蝶園社區,一場關于文化與社區治理的生動實踐正在展開。曾經的閑置區域,如今已華麗轉身,變身為共享自習室、圖書閱覽室、社區影院等8處功能室,與超然書房、口袋公園等10余處文化場所交織相連,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滿活力的社區文化圈。而這是寒亭區探索以文化賦能繪就社區治理新畫卷的一個縮影。
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當下,社區作為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如何突破物理空間限制實現文化重構,成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關鍵課題。寒亭區以文化書院為載體,將非遺傳承、教育服務、就業賦能等多元要素融入社區肌理,開創了"文化浸潤型"治理新模式,為破解現代社區治理難題提供了創新樣本。
空間重構激活社區文化基因
寒亭區的治理實踐展現出對城市空間的深刻理解。蝶園社區將8處閑置空間轉化為文化功能室,與周邊10余處文化場所形成"15分鐘文化生活圈",這種空間改造絕非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通過空間重組激活社區文化基因。共享自習室與非遺工坊的毗鄰布局,使傳統與現代在空間維度產生對話;社區影院與口袋公園的有機串聯,讓公共文化服務突破建筑邊界。這種"破圈融合"的陣地建設,使文化空間從功能單一的"容器"轉變為激發文化活力的"發生器",在有限空間內創造出無限的文化可能。
資源活化重塑文化生態鏈
文化治理的核心在于資源活化能力的構建。寒亭區通過建立"文化能人檔案",將散落民間的200余名文藝志愿者、非遺傳承人納入治理體系,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資源轉化機制。楊家埠木版年畫傳承人從作坊走向社區教室,青年夜校教師從學校延伸至公共空間,這種資源流動打破了體制內外、專業與業余的界限。更值得關注的是"非遺+就業"的創新模式,技能培訓課程將文化傳承轉化為經濟賦能,使非遺技藝成為居民增收的"文化資本",構建起文化價值轉化的完整鏈條。
精準供給培育社區認同
從"學校放假、社區開學"的公益課堂到"青年夜校"的56場課程,寒亭區的文化供給展現出精準化治理思維。針對全職媽媽的育嬰課程、面向青少年的社會實踐課、服務就業群體的技能培訓,這種分層分類的文化服務,實質上是將標準化供給轉向精準化滴灌。當600余名兒童在非遺課堂觸摸文化根脈,當320名青少年在社區課堂延續學習體驗,文化認同在代際傳遞中悄然生長。這種潤物無聲的文化浸潤,比任何行政動員都更能培育社區共同體的精神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