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滋養社區的精神沃土,更是凝聚居民的情感紐帶。近年來,濰坊市奎文區芝爾莊社區秉持“商貿興村文化潤人”的文化理念,以社區文化書院建設為抓手,依托“兩館一堂一長廊兩廣場”等設施,設立“明德書院”,通過非遺文化賦能、資源全域共享,打造集知識傳播、文化交流、休閑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空間,為社區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活力,探索出“文化無界全域共享”的基層治理新范式。
作為基層治理“主心骨”,芝爾莊社區黨委以“黨建紅”串聯“文化金”,凝聚轄區“雙報到”單位、非遺共建機構、商居聯盟等主體,構建“1+N”文化共建共同體。在校社協同領域,與臥龍學校、先鋒小學共建“家長學校”,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閉環,開設“父母課堂”破解隔代教育、親子溝通等痛點,開展非遺研學活動,組織學生走進君泰花卉市場開展“植物扎染”“花器拓印”等沉浸式體驗課,讓傳統文化從課本走向生活。
社區創新推行“1 + 5> 6”的運營公式,以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圓心”,5個小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輔,構建“15分鐘文化服務圈”。核心站打造“全天候共享空間”,日間開設托管班、社區公益課堂,閑置期則變身“星光藝術團”排練廳;分站則化身“家門口的議事廳”,既解決停車位劃分、樹木修剪等民生小事,也成為居民自編自導的“社區春晚”主舞臺,實現“文化空間+治理陣地”的功能融合。
利用社區“兩館一堂一長廊兩廣場”即村史館、藝術館、文化禮堂、文化長廊、芝爾莊文化廣場和上河園文化廣場等現有設施,設立開放式文化書院,打造社區“幸福綜合體”全能服務空間,努力滿足居民“有場所器材、有可參加的文體團隊、有常態化的文體活動、有相對固定人員管理并能提供必要保障”的文體需求,形成以文潤人、以文興業的文化品牌。
問需于民?精準滴灌,搭建多元師資服務網
社區秉持“需求在哪里,服務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通過“樓頭會”“三長入戶”“座談會”等方式收集居民訴求,梳理出“老年數字鴻溝”“青少年課后托管”“中青年技能提升”等3大類需求清單。同步盤活內外資源,形成包含20處場地、35名文化能人、12家合作單位的資源清單,創新“雙向匹配工作法”,精準孵化“非遺守藝團”“社區能人庫”“銀齡講師團”等特色隊伍,構建“群眾點單—社區派單—能人接單—居民評單”的服務閉環。
依托“三張清單”成果,社區啟動“守望?‘遺’脈相傳”非遺文化嘉年華,邀請剪紙、漆扇、核雕等非遺傳承人駐點設坊。例如,剪紙藝人楊師傅在現場演示“生肖窗花”技法,指導居民將作品同步在公益市集展銷,實現“課堂作品”到“文創商品”的轉化;暑期推出“美好生活?多彩斑斕”青少年訓練營,開設扎染、拓印等15期體驗課,400余名青少年實現“從圍觀者到傳承者”的身份轉變,讓傳統文化在互動體驗中“活”起來。
針對全齡段居民差異化需求,社區深化“四分法”服務體系,構建“一老一小一中一青”立體服務矩陣。
托育+就業,破解“一老一小”難題。在“鹿鳴托育園”創設“社區托育+媽媽崗”模式,聯合幼兒園教師開設0-3歲親子早教課,同步為未就業寶媽提供育兒技能、手工編織等培訓,已有30余名寶媽通過考核成為托育園保育員或非遺文創從業者,實現“帶娃+就業”兩不誤。
托管+研學,搭建青少年成長平臺。打造“小魯班”教學項目,整合村史館、非遺工坊、博物館資源,開設寒暑期托管班與“非遺研學游”。累計開展19期活動,惠及1300余名青少年,形成“托管有溫度、學習有深度、成長有厚度”的服務生態。
充電+社交,滿足中青年多元需求。每周六開設“君泰微課堂”,精準對接職場人痛點,邀請高校教授講授《國學智慧與現代管理》,聯合企業導師開展直播電商、營銷技巧培訓,引入健身教練開設八段錦、瑜伽課程,成為中青年“8小時外”的成長充電站。
適老+關懷,守護銀齡幸福晚年。針對60歲以上老人“手機操作難、網絡詐騙頻發”等問題,開設“銀齡數字工坊”,通過“一對一”教學、防詐情景劇演練,幫助老人掌握掃碼支付、預約掛號等技能。同步實施“銀齡微心愿”計劃,為10余位老人實現“想看海”“拍全家福”等心愿,讓晚年生活更有溫度。
通過非遺文化賦能社區品牌、資源全域共享激活服務效能,芝爾莊社區文化書院已成為居民 “家門口的文化加油站”,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服務溫暖民心,持續推動社區文化繁榮發展,為基層治理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