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宛轉悠揚的古箏和二胡聲中,身著宋制漢服的少年們低吟李清照的《聲聲慢》《如夢令》,歌聲穿越千年婉約詞韻,勾勒出古城將沉睡文化基因轉化為生動教育場景的鮮活圖景。這種創造性轉化,正在重塑濰坊青州作為中華文化研習地的獨特價值。
文化周現象:古城覺醒的儀式場
清照詩詞文化周的詩會現場,全國李清照形象海選嘉賓身著漢服“回娘家”互動,“清照杯”全國詩詞大獎賽頒獎儀式同步舉行。在李清照紀念祠,李清照南渡路線圖與當代高鐵網絡產生時空疊影。這種古今對話的沉浸式體驗,讓研學活動超越了簡單的景點打卡。當學生在范公亭公園重走李清照采風路線時,腳下的青石板與《詞論》中的創作理念產生奇妙共鳴。
非遺工坊被改造成開放式課堂,學生親手制作漆扇和香囊,收獲滿滿成就感。這種參與式教學顛覆了傳統研學的單向灌輸模式,深度體驗項目顯著提升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記憶與理解。
研學游興起:文化資源的當代轉化
青州古城墻遺址靜靜佇立在南陽河畔,成為研學課程中討論文物保護理念的活教材。在范公亭公園,三賢祠和樹齡1000余年的唐楸宋槐展示著人文積淀與自然風光的交相融合,這種“現在進行時”的展示方式,讓文化傳承呈現出動態生長的生命力。
研學課程設計形成獨特的“青州模式”:“活化石”銼琴演奏中的共振原理,剪紙藝術中融入的幾何原理,制作花毽體現的平衡和力學原理,這種跨學科整合使傳統文化不再是博物館的標本,而是可驗證的知識體系。
文化自信的在地化實踐
在仰天山溶洞群的實地勘探中,研學導師講解喀斯特地貌形成原理,鐘乳石的生長紋路成為解讀地球演化的活教材;駝山石窟造像前,學生們按照時間線了解北周至唐代造像的風格變化和藝術之美;青州非遺傳習坊內,剪紙傳承人以紙張為畫布,以剪刀為畫筆,讓指尖的非遺技藝躍然紙上。
文化自信的培育,始于對腳下土地的深度理解,成于將地域特色轉化為精神認同的生動實踐——這種從“在地體驗”到“文化自覺”的進階,不僅為青少年搭建了認知家鄉的多維坐標系,更在代際傳承中筑牢了文化認同的根基。
這座曾孕育出趙秉忠狀元卷的文化古城,正通過創造性轉化將歷史遺產變為流動的課堂。當00后大學生在李清照紀念祠直播講解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文旅融合的實踐成果,更是一個古城在新時代重構的文化話語體系。這種以教育為載體的文化傳承,或許正是讓中華文明保持生命力的當代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