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成功躋身“全國文明城市”行列之后,濰坊昌邑市從未停下文明建設的腳步,而是始終秉持“為民、惠民、利民”的理念,推動文明創建從“外在形象”向“內在品質”轉變,從“階段化創建”到“常態化治理”邁進,致力于從“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的實質性轉變,讓文明滲透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成為城市的內在氣質和鮮明標識。
從摸得著的變化入手:文明創建的靚麗底色
走進位于昌邑市奎聚路與平安街交叉路口東南角的垃圾分類主題公園,一處兼具觀賞、休閑、科普于一體的綠色空間映入眼簾,該公園在原有“口袋”公園的基礎上通過增設科普宣傳展板、創意景觀小品、互動體驗等內容,將垃圾分類宣傳與景觀設施有機結合,在改善環境的同時,引導市民養成垃圾分類的文明習慣,讓“小角落”煥發出“新生機”。
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城市文明的基石。近年來,昌邑市從園林綠化、環境衛生、市政設施、管線設施、市容秩序和臨街(門)面六大方面入手,按照“序、凈、綠、美、新”標準,細化“窨井蓋、交通標示牌、廣告牌、宣傳欄”等元素設計,進一步突出昌邑特色,明確城市管理全要素示范路(街)創建規范,以期通過輻射帶動提升作用賦能城市品質再提升,切實增強群眾生活幸福感獲得感。
昌邑市將城市更新作為提升城市能級活力的重要抓手,統籌規劃城市樓宇、公共空間、地下管網的協調運行,新建設施開發和存量建筑改造的綜合推進,著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老舊小區改造20個、惠及居民6590戶,棚改項目60個、10290套完成回遷安置;共計69個小區約100萬平方米完成供暖改造,惠及群眾10100戶。昌邑市還以城市精細化管理“五個一”工作機制為抓手,一線發現解決城市管理問題,持續優化城市環境,開展19次共72.8公里徒步巡查,發現整改問題238項,進一步推進城市體檢。
從可感知的風氣入手:文明創建的內涵升華
前不久,昌邑市一對新人舉辦了一場與眾不同的婚禮,12輛自行車組成的騎行送婚車隊,成為送婚道路上最拉風的一道風景線。每輛自行車上都系著彩帶和氣球,隊伍所過之處,引來無數路人駐足觀看,大家紛紛稱贊這樣的特殊送親方式低碳環保、時尚浪漫,簡約又拉風。
良好的社會風氣是城市文明的重要體現。昌邑市積極倡導簡約適度婚姻禮儀,利用情人節、520、七夕等特殊時間節點舉辦集體婚禮、集體頒證等活動,開設“婚姻家庭輔導課堂”公益服務,引入心理咨詢師、婚姻家庭咨詢師等建立專業化輔導隊伍,加大喜事新辦簡辦宣傳力度,大力弘揚新人新事新風尚,引導形成簡約適度、向善向美的新風氣。
此外,昌邑市在690個村(居)全部建立紅白理事會,引導村(居)將婚俗新風納入《村規民約》,舉辦紅白理事會成員輪訓班90余次,制定出臺《紅白理事會章程》,制作印發移風易俗倡議書、明白紙50多萬份,引導全市34家婚宴餐飲企業共同簽訂移風易俗自律承諾書,有效推動了婚俗改革,營造了文明和諧的社會新風尚。
從看得見的行動入手:文明創建的共建共享
近日,在昌邑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一場別開生面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巧手剪新意 文明共傳承”非遺項目親子體驗活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孩子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項目傳承人的指導下,與家長一起嘗試創作剪紙作品,在充分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多彩的文化活動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載體。長期以來,昌邑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創新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策劃開展鄉村文化旅游節、送文化到基層、黃河大集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動,舉辦小幅油畫作品邀請展等文化進萬家活動3000余場次。完善“公益電影放映+”模式,開展公益電影主題放映和暑期廣場公益電影放映活動,放映電影8256場次,蓬勃發展的實踐活動讓群眾生活更加絢爛多姿。
昌邑市堅持以人為本、守正創新,把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推進城鄉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制定《昌邑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方案》,確定“3346”工作思路,著眼“三個層面”開展宣傳教育、突出“三類群體”開展培育踐行、運用“四種手段”開展普及解讀、融入“六大領域”精神文明建設,統籌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信用建設等重點工作,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不斷提升全社會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
從“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昌邑市文明創建取得了顯著成效,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市民文明素質顯著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如今的昌邑,不僅是一座環境優美、秩序井然的文明城市,更是一座充滿活力、富有文化底蘊的現代化城市。未來,昌邑市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推動城市文明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為建設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