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Z世代”“M世代”引領消費潮流,非遺傳承發展也面臨著一場“青春風暴”。今年首個“非遺版”春節帶火了“文化游”“非遺游”,魚燈、英歌舞等傳統民俗活動火熱“出圈”。非遺與年輕群體的“雙向奔赴”,正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打開全新局面。
非遺傳承要在堅守中求新。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認為,蘇繡能吸引年輕人,離不開產品創新。在新媒體平臺分享蘇繡作品、闡釋文化內涵,以創意設計推動傳統再創造,呈現新內容、新題材、新樣式,讓蘇繡從傳統走向時尚前沿?!?0后”徐州剪紙區級傳承人劉冠玉,把剪紙作品做成冰箱貼、明信片等文創產品,讓古老剪紙融入年輕人的日常,是對傳統技藝的創新表達,讓非遺在堅守內核的同時,以嶄新的面貌更貼近年輕人的生活。
用好短視頻平臺,為非遺“破圈”帶來更多可能。當前,短視頻平臺成為非遺傳播的重要陣地,年輕一代成為傳播主力軍。抖音數據顯示,僅春節期間,非遺相關視頻總播放量達1679億次,非遺相關直播平均每天17.3萬場。李子柒重現短視頻平臺發布的成都漆藝視頻,5小時播放量破億;“95后”馬趙凌云與8位“00后”組成的“峨眉派女子功夫團”,借助短視頻讓峨眉武術走紅。這些無不表明,數字化打破了時空限制,讓非遺以更直觀、更親切的方式觸達年輕人,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非遺+”塑造文化新形態。開年爆款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中有一段配樂,用的是貴州侗族大歌,給觀眾帶去了視聽震撼;在福建省泉州蟳埔村,頭戴簪花的游客隨處可見,從遠處看,花枝顫動、搖曳生姿,仿佛一片片姹紫嫣紅的“移動花園”;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開設研學課程,當非遺遇上教育,激發年輕一代對非遺的興趣;“非遺+文創”,則讓非遺產品兼具文化價值與實用價值。“非遺+”讓藝術瑰寶融入年輕人的日常,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有新潮、個性化的藝術表達。
當非遺以年輕態的創新之姿,走進年輕人的生活,成為他們表達自我和文化認同的方式時,古老的非遺必將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實現從“小眾愛好”到“大眾潮流”的華麗轉身。(宋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