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水,潤物無聲。近年來,濰坊奎文區梨園街道櫻園社區緊扣“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主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構建“全齡共融”模式,將文化服務延伸至“老中青幼”四個群體,以“公益+低償+市場”的服務路徑,打造出集學習、實踐、服務于一體的社區文化綜合體,為居民構筑起家門口的“精神家園”。
全齡友好的空間重構,從物理空間到文化場域的蝶變
櫻園社區以“嵌入式服務”理念重構社區空間,通過“1+N”陣地建設模式,打造出立體化的文化服務矩陣。主陣地文化書院內,少兒科普館、瑜伽室、多功能會議室等功能空間一應俱全;外圍則聯動超然書房、非遺研學基地等10余處特色空間,形成“15分鐘文化服務圈”。特別是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的超然書房,創新“書房+”模式,將3萬余冊藏書與紅色文化、非遺傳承等課程深度融合,日均接待讀者200余人次。文化書院更成為城市文明的傳播者。通過“文化+公益”模式,組織“非遺進社區”“紅色故事會”等活動,惠及居民5萬余人次。
社區還通過“空間換服務”機制,引入濰坊學院、山東交通職業學院等高校資源,將校園實驗室、實訓基地轉化為居民實踐課堂。計劃打造的青少年體適能活動中心,更從文化、心理、體質等維度構建起多維課程體系,讓不同年齡段居民都能找到專屬的文化空間。
四維賦能的課程生態,從單向供給到精準滴灌的升級
社區創新構建“桑榆暖韻-中流奮楫-青春啟航-幼芽蒙智”四維課程體系,實現全齡段精準服務。老年大學開設聲樂、書法等30余項課程,培育出18支文藝隊伍,通過培訓“文藝帶頭人”,充分調動文藝人才融入社會治理的積極性,讓756人的“藝術團”蛻變成“服務隊”,發揮文藝隊伍的“精神屬性”,充分增加志愿服務的多元供給,讓老年教育產生了溢出效應,也讓社區文化書院成為提升社會文明的有效載體。“醫跑團”項目聯動12家醫療機構,為社區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開展個性化健康管理。
針對中年群體,社區打造"幸福櫻園里?賦能夢想家"就業服務品牌,開設家政服務、電商運營等10余類課程,已幫助127名婦女實現靈活就業。韓姐文創工坊負責人韓女士通過電商培訓成功轉型,不僅開設微店還成為社區講師,帶動15名居民就業。
青年群體通過"風啟"青少年健康成長項目,參與家庭教育指導、社區治理實踐等活動。濰坊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志愿者團隊,已開展紅色宣講、黃河文化傳承等活動47場,服務居民3000余人次。兒童群體則受益于"校家社"教聯體,與櫻園小學等共建單位開發中華文化研學課程,累計開展"樂學坊“”青春社區·伙伴計劃”活動70余場,惠及兒童1200余人次。
協同共治的運行機制,從政府主導向多元參與的轉變
社區創新“一創三亮四換”志愿服務積分管理模式,激活“老帶青、中護幼、傳薪火、凝合力”的內生動力,實現社區文化書院的穩健發展,吸引800余名居民加入文化服務隊伍。"咱家宣講團"成員涵蓋中國好人、非遺傳承人等,年均開展理論宣講80余場。
在校家社企聯動方面,社區與8家共建單位、10余家教育機構組建“文化共同體”。櫻園小學與社區聯合開設“非遺傳承”課程,幻舞輪滑等機構提供免費體驗課,形成"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良好局面。濰坊詩詞學會共建的“櫻墨”文萃苑,已舉辦詩詞講座、書法展覽等活動20余場,成為社區文化新地標。
櫻園社區文化書院的創新實踐,不僅實現了文化服務的全齡覆蓋,更催生出獨特的社區治理新范式。老年文藝隊轉型為"銀發議事團",參與社區事務協商10余次;青年志愿者組建"青春智囊團",提出治理建議27條;婦女創業群體成立"巾幗互助會",幫扶困難家庭10余戶。這種代際交融的治理模式,使社區矛盾糾紛發生率顯著下降。
從“種文化”到“眾文化”,奎文區梨園街道櫻園社區以文化書院為紐帶,書寫了基層治理的溫情答卷。如今,文化書院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成為凝聚共識、煥發文明新風的“社區會客廳”。未來,將繼續以文化為筆,勾勒出“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幸福圖景,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精神動力。